English

家庭呼吁健康向上、有责任感的男人

2000-10-27 来源:生活时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刘英 我有话说

家庭是人最为接近的微观环境。既是人类遮风挡雨的居所,又是人类生命的发源地,是人成长的基地,也是人寄托精神和培养感情的地方。对于个人来说,家是安全与温暖的象征,是铸就性格和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。家庭也是人们幸福与不幸福的发源地。因而,人们对于家庭有着很高的期望,不论是女人还是男人都希望自己有个温馨幸福的家。每个人都想与他人亲近,让自己在他们面前显得重要,需要他们时候可以指望他们,渴望感到安全。能爱和被爱,这种亲密关系对人们的幸福和健康至关重要。这种亲密关系的实现只有在家庭之中,才会使人更加幸福。

据我调查当前我国家庭变化,特别需要男性予以关注的问题很多。我谈以下几点:

1、家庭结构小型化、核心化,亲属制约和支援弱化。对男性对家庭的责任感,提出更高的要求。家庭结构小型化、核心化是我国家庭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。

1999年调查:夫妻家庭、核心家庭、单亲家庭等,即通常所说的小家庭,占63%,一半以上;主干家庭、联合家庭,即三代人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仅占37%。中国传统家庭以大家庭为特征,特别是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比较多,在这种家庭中互相制约、互相支持而且亲属关系也较多,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需求,家庭内基本可以予以解决和满足。家庭小型化、核心化后,家庭内部关系减少,制约少了,内聚力增强。但是家庭内可调动的力量减少,相互支援也在减少。因而,这就要求夫妻双方共同支撑起家庭生活,作为男人来说家庭责任加重,要关心家庭中各种需求的满足,不仅要关心妻子还要关怀老人、孩子生活的需求和健康。实际上当前家庭对男人关心家庭的需求增加。

2、家庭轴心转移。在现在的家庭中,妻子和丈夫一样也是家庭经济的创造者。在城市中大多数是双职工家庭,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大潮的到来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各方面竞争激烈,男女双方同样承受着社会竞争的压力。男人在外赚钱,女人在家“相夫教子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,女人的社会工作、家务负担也较重,很多从事高新技术、高层经济管理等等工作的人,无暇顾及家庭,甚至妻子更忙一些。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实现,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减轻了男人的生活压力,对男人的解放。然而,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仍像魔影缠绕着人们,这就需要男人转变观念,重新审视夫妻关系,认识婚姻本质及其特性。夫妻同心合力,把家庭建设好、管理好。

3、培育婚姻,调适夫妻关系。婚姻主要是指对偶关系,是夫妇二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,即夫妻关系。而家庭则是人们有组织的社会结合,它不仅包括夫妻关系,还包括亲子关系以及其他亲属关系等,所以,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、社会细胞。因而,不能把家庭仅仅看成是婚姻的扩展,也不能把婚姻等同于家庭。仅仅由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也与婚姻不同,家庭是一种社会群体,婚姻则是夫妇间的对偶关系。

社会上也在流传一些说法,“男人有钱就变坏,女人变坏就有钱“,“喜新不厌旧、风流不下流”,“家中红旗不倒,外面彩旗飘飘”等等,“包二奶”、“泡小蜜”、“傍尖”等一时成为时尚。“玩小姐”、“嫖娼”的也有。这些情况的出现,既影响男性健康、伤害了女性;又严重的冲击了夫妻关系和婚姻制度。究其原因十分复杂,除封建余毒、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等影响外,我认为还有个根本问题是缺乏性知识、性教育和长期性禁锢、性愚昧的结果。这个问题同男性健康关系很大。我在咨询中曾遇到两个男性,都深被外遇所困,弄得身心疲惫,影响健康,影响工作。

4、社会人口老龄化,家庭中的老人需要照顾。目前,家庭养老面临许多问题,在城市中,子女工作忙无暇照顾老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,身体好的老人能照顾自己或互相照顾,甚至还照顾上班的子女或帮助照顾孙子女。但是,一旦生病或年老体弱,需要人照顾时问题就出来了。中国传统习惯是“养儿防老”,赡养父母的责任是落在男子汉身上的,而当前年轻人特别是男人都比较忙,反而是女儿更关心自己的父母,城市中流传着养儿不如养女的说法。实际上中国男人对父母的孝敬之心并没有泯灭,一曲《常回家看看》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,就是有力的证明。对老人赡养需求的增加,对男人的压力相对增大,社会需要更多的身心健康、对家庭有责任感的男人。

5、独生子女照顾、培养、教育的需求增大。当前,我国城市家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。父母对子女教养、培育的责任加大加重。而当前我们对独生子女的培养教育却面临着许多问题,例如,家庭中“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”的氛围普遍存在;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误区太多。特别是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,上班族的父母,特别是父亲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子女,见不到面的爸爸为数不少;隔代家庭即祖父母同孙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增多;等等。费孝通教授特别强调对子女“双系培育”的重要性(见费孝通著《生育制度》)。现实生活也充分证明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